什麼叫「社會撕裂」?
一份用日常語言建構的簡單「對立指標」
「社會撕裂」(Social Tearing)或稱「社會極化」(Social Polarization),是指一個社會中的群體,因價值觀、政治立場、國族認同或經濟利益等因素,分裂成兩個或多個幾乎沒有交集、互不信任甚至相互敵視的陣營。這種現象並非單純的意見不合,而是達到一種「我們」與「他們」的對立狀態,使得公共領域的理性對話變得困難,社會共識基礎遭到侵蝕,民主運作的韌性也隨之減弱。
本報告旨在探討台灣社會在2014年至2025年間,社會撕裂現象的演變與加劇。我們將透過分析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,嘗試建立一套簡單的「對立指標」(Opposition Index),用以量化評估各事件對社會凝聚力造成的衝擊。此指標將從1到10分,綜合評估三個面向:(1) 公眾動員的規模與對抗性;(2) 媒體與社群平台的言論敵意程度;(3) 對現行民主體制與規範的衝擊。分數越高,代表該事件所引發的社會對立越嚴重。
研究的核心將聚焦於2025年由執政的民主進步黨所發起的「大罷免案」,此案針對超過二十位在野的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,是台灣憲政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行動。本報告將此事件視為十年來社會對立螺旋的頂點,並從多個學術維度進行深度剖析,探討其成因、過程以及對台灣民主未來可能造成的深遠影響。
撕裂的軌跡:2014-2025 重大事件互動年表
點擊下方各事件,查看詳細分析與「對立指標」評分。
深度剖析:2025大罷免風暴
探究台灣民主史上最激烈的政治對抗
心理學視角:明知會撕裂,為何仍要發動?
個人心理分析
針對時任總統賴清德與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的決策,可從政治心理學的「政治現實主義」(Political Realism)與「風險決策」(Risk Decision-making)來分析。對他們而言,面對一個在國會中處處掣肘、被其支持者視為「濫權」的在野聯盟,長期的政治僵局可能比發動罷免所帶來的短期社會動盪,對其執政基礎的傷害更大。
賴清德總統的決策風格,展現了高度的「目標導向」(Goal-Oriented)特質。他可能評估,唯有透過此激烈手段,才能打破僵局、鞏固領導威信,並為下一次選舉重塑政治版圖。這是一種高風險的政治賭注,其決策背後是「損失規避」(Loss Aversion)的心理——即避免「執政無能」標籤的損失,遠比追求「社會和諧」的收益來得更為迫切。柯建銘總召作為資深操盤手,其動機則更偏向黨團利益與權力鞏固,將罷免視為重奪國會主導權的「策略性武器」。
集體心理分析
對於民進黨員及其支持者而言,支持大罷免的集體行為,可由幾個關鍵的社會心理學概念解釋:
- 內團體/外團體偏見 (In-group/Out-group Bias): 支持者將自身歸類為守護台灣民主的「內團體」,將在野黨立委標籤化為與外部勢力唱和、破壞民主的「外團體」。在此偏見下,對外團體的攻擊(罷免)被合理化為一種必要的防衛行為。
- 動機性推理 (Motivated Reasoning): 他們並非不知道罷免會加劇對立,但其推理過程受到強烈動機(保護己方陣營、打擊敵對陣營)的驅動。所有資訊都會被篩選和詮釋,以支持「罷免是正義的」此一結論,而忽略或貶低可能造成社會動盪的負面後果。
- 道德義憤 (Moral Outrage): 在野黨的國會改革法案被支持者詮釋為對民主程序的踐踏,激發了強烈的道德義憤。這種情緒能量成為動員罷免的強大燃料,使得行動本身超越了理性的政治算計,成為一種「替天行道」的道德使命。
因此,他們並非「不知道」會造成撕裂,而是在其集體認知框架中,這種「撕裂」是捍衛核心價值的必要之痛,其責任完全在於「外團體」的挑釁。
多維度解析:撕裂的催化劑
責任歸屬光譜:政黨在撕裂中的角色
評估2014-2025年間,主要政黨對社會對立升高的影響力。
社會撕裂的形成,絕非單一政黨或事件所致,而是長期互動下的結果。然而,不同角色的權力位置與其採取的行動,使其所應承擔的責任有所區別。本報告根據各政黨在此期間的關鍵決策、言論基調與對政治僵局的貢獻度,進行責任評分(滿分10分,分數越高責任越大)。
民主進步黨 (DPP) - 8.5/10
作為2016年後的長期執政黨,且是2025年大罷免的發動者,民進黨對將政治對抗推向憲政層級的衝突負有最主要的責任。雖然其動機可被理解為對國會僵局的反制,但選擇使用高風險、高對抗性的罷免手段,直接點燃了社會全面對立的引信。
中國國民黨 (KMT) - 7.5/10
作為主要在野黨,國民黨在2024年主導的國會改革,其程序與內容引發巨大爭議,是點燃後續政治風暴的導火線。其強硬的議事風格與不妥協的立場,加劇了府院與國會的緊張關係,為執政黨的激烈反制提供了口實與民意基礎。
台灣民眾黨 (TPP) - 6.0/10
作為國會的關鍵少數,民眾黨在國會改革案中選擇與國民黨合作,使其成為這場權力鬥爭中的重要一方。雖然並非衝突的主導者,但其決策直接影響了權力平衡,並使其支持者捲入藍綠的傳統對抗框架中,對擴大社會對立負有不可忽視的責任。
結論與展望:裂痕之上,何去何從?
從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到2025年的大罷免,台灣社會的對立光譜,已從議題之爭演變為身份認同之爭,再升級為對民主制度本身的信任危機。本報告提出的「對立指標」清晰地顯示,十年來,政治菁英們非但未能有效彌合分歧,反而頻繁地訴諸民粹動員與程序武器,將支持者推向更極端的對立面。每一次的政治豪賭,都讓社會的信任資本遭到更嚴重的透支。
2025年的大罷免,無論最終結果如何,都已在台灣民主的肌理上劃下了深刻的傷痕。它揭示了一個危險的警訊:當政治失去對話與妥協的空間,民主程序本身就可能被武器化,成為加劇撕裂而非解決爭端的工具。這場風暴的根源,是長久以來媒體生態的極化、社群平台的同溫層效應,以及社會對複雜問題失去耐心、轉而尋求簡單歸因的集體心理。
展望未來,台灣社會面臨的挑戰極為嚴峻。修復裂痕需要的不僅是政治人物的智慧與克制,更需要公民社會的覺醒。我們需要重建一個能夠容納多元觀點、鼓勵理性思辨的公共領域。這需要媒體反思其社會責任,平台業者正視其演算法的外部成本,而每一位公民,則需要有意識地抵抗「內團體」的誘惑,學習傾聽來自「他方」的聲音。
台灣的民主之路,從來都不平坦。眼前的裂痕或許深可見骨,但它也提供了一個反思與重建的契機。唯有正視撕裂的根源,並共同承擔起彌合的責任,台灣社會才有可能走出對立的螺旋,重新找回凝聚前行的力量。
名詞解釋與資料來源 (Glossary & Sources)
- 社會極化 (Social Polarization)
- 指社會群體在特定議題或價值觀上分裂成兩個極端,中間立場消失,導致群體間對話困難、敵意升高的現象。
- 確認偏誤 (Confirmation Bias)
- 一種認知偏誤,指人們傾向於尋找、解釋、偏好和回憶支持自己既有信念或假設的資訊。
- 動機性推理 (Motivated Reasoning)
- 指人們在處理資訊時,會受到自身動機和情感的影響,傾向於得出自己偏好的結論,而非客觀事實。
註:本報告引用的學術理論與概念,參考自《Journal of Democracy》、《Political Psychology》等期刊,具體事件分析則綜合了當時的主流媒體報導、公開民調與專家評論。所有數據與評分均為本報告基於研究模型之分析結果。